如何用 STEM 教育引發學生潛能?樂善堂余近卿中學 STEM 教育訪談

大家也許知道世界各地都強調推行  STEM 教育,所謂的 STEM 是指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和 Mathematic ,如何把這些知識與生活融合是 STEM 的其中一個目標。香港樂善堂余近卿中學走在這個教育風潮的尖端,在校內開設創客實驗室,並於初中推行「創客科」(Maker Lesson) ,鼓勵學生把點子變成產品。早前 TechApple 就進入余近卿中學參觀並進行訪問,讓大家來看看他們推行 STEM 的故事。

3 年前開始 STEM 教育 過程困難重重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的 STEM 教育課程已經來到第三年了,當時校長及副校認為 STEM 大有可為,亦是香港學生長遠需要的知識體系。文副校長提到過程最大的困難就是香港沒有任何參考的案例:沒錯香港是有編程、科學、數學不錯的例子,但把所有知識結合再培育創客的例子絕無僅有,故此他們需要參考不同國家 STEM 教育的實際情況,甚至飛到新加坡向當地「取經」。

最後他們決定在課程內加入創客科,沒有像某些中學把 STEM 當成課外活動的原因是校長鼓勵全部學生都參考在其中,並強調「創客」並不是小眾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專長在這一科內發揮,當中涉及的技巧可能是編程 (Coding) 、產品設計或者是利用語言表達能力解說產品。

雖然這是著重 STEM 範疇,背後的理念卻是把科技結合生活的各種應用,利用知識改善人類生活為目標。

創客科:設計自己的產品 解決生活問題

大家應該有興趣想知道,到底「創學客」(Maker Class) 是教授什麼呢?負責援課的江老師分享說課程分幾部分,上學期需要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例如工具應用、科技原理、產品外觀設計等等;在確立一定基礎之後,學生們將會在下學期分組,設計並製作出發明品。

江老師特別提到學生的創意往往令人驚訝,例如有學生想到在保溫杯加入製冷系統,使它應用於不同的場景,而強調「創意」並不只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在設計產品前他們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報告,說明產品解決什麼生活問題,以及考慮設計的可行性,同時他們需要接受同學們的提問及挑戰,這和企業中設計一份「企劃書」(Proposal) 再去說服客戶/上司是一樣的。老師們表示同學們的積極互動促進他們思維的成長。

文副校提到,在初中推動創客科其中一個困難就是。鑑於 STEM 教育在香港仍未普及,剛升上中一的學生們,故此他們亦在暑期的升中班中加入 STEM 教育元素,令他們更容易適應創客課程。

 

由余近卿中學學生設計出來的產品,早前獲得 Intel Computer Science Award

硬件只是輔助 不強調學校需要買什麼

余近卿中學的創客實驗室令編輯們大開眼界,他們的工具比起不少小型工場都要完整,有自己的創客實驗室、3D 打印機和兩台鐳射切割機,實在令我們羨慕。但訪談中文副校長提到硬件只是學習的一個輔助,並不直接為學生帶來利益,余中的學生除了要學習用 3D 打印機塑形之外,學生顏需要利用線鋸、螺絲批等去切割木頭、組裝自己的產品。老師們認為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他們更能學習產品的設計方式以及塑形技巧。

現時學校採用的硬件、軟件亦相當多元化,有利用 Audrino 及各種感應器進行實驗,對編程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接觸 Raspberry Pi 及 Linux 系統,有 FDM 及 SLA 成形的 3D 打印機。

打造 STEM 校園 希望推動學界

在創客科以外,余近卿中學亦積極與不同的魚菜共生和校內的海洋生物水族館,讓學生可以在生物科技、環境系統上面有不同的嘗試。他們認為 STEM 近年成為教育界的一個重要議題,但學界仍然未有一個實際的標準,亦沒有太多成功的案例去參考,希望政府能夠結合現有的資訊組成一個統一的 Central Pool ,令香港的 STEM 發展更順利。

說到底, STEM 只是一種手段,並不是完整的目標。文副校說:「如果你要一個學生完完全全的跟著你去編程,沒錯他是可以做到一個程式出來,但這一堂他學到的就只是「打字」而已,我們的目標是要他們了解科技背後的邏輯,同時希望他們在生活中發展自己的強項。」他特別提到在課堂上面失敗並不要緊,重要的是明白失敗的原因,學懂要學的知識。

余中創客科的主題與生活息息相關,中一是圍繞智能家居,中二的題材是智能城市,並預計於下年於中三開發 AI 課程,正與不同的機構如 Microsoft 、城市大學等洽談合作事宜,重點雖然不是投放於技術如 Matrix 數據的處理,但將會集中於 AI 、雲端運算在社會中的影響及運用案例,希望擴闊學生的眼界。

TechApple 編輯部:學生潛能 令人驚喜

編輯們相當欣賞余近卿中學校長、老師們的努力,的確他們的配套令人大開眼界,但他們對於 STEM 的理解及執行更是令人佩服。在以往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被要求拿出標準答案,以一定的分數或是成果為目標,但副校長指出分數及公開試並非學生的唯一起跑線,科技及創意也可以他們生涯的一個重點。

在訪談中江老師跟我們分享一個案例:有一位學生觀察到在地盤工作的爸爸有一個煩惱,就是工業用的頭盔實在太悶熱,令爸爸戴得相當辛苦,而那位學生就想出一個風扇降溫的方案,在網上自學相關的能力,希望幫助爸爸解決問題。雖然產品最後未能應用於真正用途,但也培育了學生的解難能力,以及顯示他們對生活問題的關注。

而 Project Base 的方式真的實現了「求學不是求分數」,以往的成績可能是一個數字;現在學生的成果是一件產品,把學習擴展到生活的實現上,這不是更有趣嗎?

 

引用來源: TechApple.com

We will be happy to hear your thoughts

Leave a reply

[RH_ELEMENTOR id="359"]
影屏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