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政府大力推出STEM教學,不過很多家長可能都還未弄清STEM教學跟傳統教學有何分別,亦不明白STEM有何優勢?
日前我們就參與了一個專為基層資優兒童而設的「新地資優科學創意發展計劃」參觀活動,活動中記者有機會看看基層資優小學生如何在參與不同類型的STEM課程中得到訓練及學習。
活動中我們訪問了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多年,並於此計劃內負責教基層資優小學生機械工程知識的袁大偉博士,同時為我們分享了教小朋友STEM知識的點滴。
基層出生 旨在回饋社會
袁博士喜歡帶玩具上堂,並透過讓學生親身參與各種創意玩具的製作,讓他們掌握及運用STEM新知識。那原本任教大學的他為什麼會有興趣教小學生呢?他稱:「其實我本身都是出生於基層,我細個時都有參加小童群益會的活動,所以今次都算是一種回饋。今次新鴻基贊助小童群益會舉辦呢類活動畀基層小朋友參與,幫助到佢哋成長,我覺得好有意義;所以我都不加考慮全力以付去參與。」
「STEM」著重創造性思維
「STEM」教育旨在全力激發兒童在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及Mathematics(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方面發展,當教育局都有意大力推動STEM教學的同時,究竟STEM教學跟傳統教學有何分別?STEM優勢又在哪呢?袁博士指:「其實STEM係從美國提倡出嚟,最主要係佢哋發覺喺Priser能力試上,學生排名越來越低。」「喺21世紀,你可能都聽過創客革命(Maker Revolution)。喺21世紀所需要嘅人才已經唔同,一定要有創造性思維,可以解決問題,仲要落手落腳做,呢樣好重要。」
一班參加「新地資優科學創意發展計劃」的小朋友與袁大偉博士一起參觀環貿廣場,了解STEM在建築工程上的應用。
傳統教育創新能力訓練不足
他續說:「你都可能聽過Google CEO講,喺2030年…即刻不久嘅將來,超過百分之五十嘅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或機械人取替。咁即係話,今天喺傳統教育果種學習知識、記憶知識同運用知識的方面不重視,喺在創新能力方面唔加強嘅話,喺21世紀嘅價值就會消失。」所以袁博士認為,當(STEM)提倡出來,全世界各地政府都覺得是對的,大家都去推行。
袁博士亦指,STEM最主要是強調在過程之中加強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實際的行動力。而傳統教育則比較不太著重解決問題實際的行動力,傳統考試的評核是有所不足的。
在「新地資優科學創意發展計劃」中負責教基層資優小學生機械工程知識的袁大偉博士除了為我們解釋了STEM的優勢外,亦分享了教導小學生過程中的點滴。
他教學過程中通常會用上一些工具或玩具協助教學,袁博士指他是跟隨「Desgin、Make、Play」(即設計、製造、遊戲)這個框架去教學生。最重要是讓學習製造過程中,可以令學生有成就感。還有寓學習於遊戲亦很重要,例如設計一輛汽油車或者其他東西,帶點遊戲比賽成分,他們就會覺得很有趣。
從行動和實踐中學習
袁博士續指:「其實呢種方法我喺大學(任教)時都嘗試過,亦非常成功。我哋嘅叫法係learning by doing,即從行動和實踐中去學習。對學生來說,問題唔係框死,而是有彈性同自由度。(令學生知道)現實生活同課本所講係有唔同,咁就變成培養解決問題同看問題的角度都會有所轉變。」
問及對於一直曾任教大學,到現在轉為教小學生機械工程知識,當中有何轉變呢?袁博士就指:「大學生知識基礎較好,所以我對佢哋嘅要求、困難度會高啲,造出嚟嘅工程亦可能大啲。至於小朋友就只可以要求佢哋完成其一個小部分,亦即佢哋能力範圍可以完成嘅事,最重要係唔可以令佢哋有好大嘅挫折感,令佢哋學習過程中可以得到樂趣。」
培養出學習的熱情很重要
最後,袁博士指他最希望的是今次參加咗呢個課程的小朋友可以培養到「落手落腳」解決問題的興趣及熱愛,亦即STEM所指的「熱愛科學、熱愛科技、熱愛工程及熱愛數學」,另一方面亦希望可以加強他們的自信心。他認為若小朋友在過學習過程中能引發到「熱愛及興趣」,他們就會自自然然的推動自己繼續進一步學習,這是最重要的!